当前位置首页  最新资讯 >> 详情页

浙商博物馆汇聚各界大咖,论道《浙商》新20年

2024-06-03


        未来20年,如何更好助推浙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6月3日下午,《浙商》杂志与中国经济20年主题研讨活动在浙江工商大学浙商博物馆举行,30余名知名浙商代表、浙商研究专家代表、经济学家代表、传媒研究专家代表汇聚一堂,共话《浙商》杂志过往20年的青春更年少、20年的道阻且漫长。


        流动的浙商博物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姜军在致辞中颇为感慨,他说起在参观浙商博物馆时,透过馆藏老物件、新藏品,看到了浙商传承弘扬“四千精神”的实证,也看到《浙商》杂志携手高校、智库服务浙商发展、共同成长进步的样本。

                    

图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姜军


        20年前,那个同样火热的6月,《浙商》杂志作为“阅读浙商智慧、记录并推动‘浙商’发展的国内第一本大型地缘财经人物杂志”精彩亮相,“20年来,《浙商》杂志成为浙江省浙商品牌打造三大工程之一,始终与广大浙商休戚与共,见证和记录浙商与时代同行的美好图景,成为数百万浙商的精神家园,打造出了一座‘流动的浙商博物馆’;也沉淀成了一套工商企业发展的‘活教材’,与广大高校、智库的教学、科研成果相得益彰。”姜军说。


        姜军表示,秉持初心再出发,《浙商》杂志要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必须弘扬“四千精神”,讲好总书记关心支持浙商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故事;围绕中心大局,深化服务浙商和民营经济的宏大篇章;拓宽视野路径,塑造融合共赢崭新格局;激发浙商能量,构建国际传播“浙江样板”联动体系。他还特别点赞今年上半年《浙商》杂志启动的全国行,记者走遍“千山万水”,做“脚踏泥泞”的“土专家”;说尽“千言万语”,做“能说会道”的“宣讲家”;想尽“千方百计”,做“对症下药”的“医学家”;吃尽“千辛万苦”,做“金戈铁马”的“实干家”,用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的一线经济报道,重塑中华商业文明,取得阶段成效。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介绍,浙江工商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商业专科学校之一,始终致力于服务浙江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致力于为企业家团队终身成长助力、研究与传播中华商道文化,致力于解决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队伍的真实问题,并将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国特色的经营和管理自主知识体系,“这是浙江工商大学的雄心和使命,也是我们和《浙商》杂志共同的使命和追求。”


为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教育部批准该校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的第20年,是该校人文学院独立建院的第20年,正如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何庆机所说,浙江工商大学与《浙商》杂志是非常有缘的。而今,媒体变革进入深水区,追求新闻专业主义,媒体与高校的联合协同是大有可为的。


        会上,浙商智库产学研观察点正式揭牌,未来《浙商》杂志将联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在基于现有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研究、案例剖析、实践教学等形式,共同助力新闻传播和浙商企业的多方面发展。


为浙商智库产学研观察点揭牌照


          要构建中国的管理学


        《浙商》杂志总编辑冯永明在主持讨论环节,首先对出席的各界专家及知名浙商代表的到来表示感谢,也说起近日收到来自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等一众企业家及专家代表对杂志20周年祝福视频,“真的十分令人感动。《浙商》杂志20年的成功,源于浙商群体的崛起,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呵护与浙报集团各位领导的支持,我们才得以在风雨兼程中不断壮大。”


图为《浙商》杂志总编辑冯永明


        面向未来20年和更长的时光,冯永明表示,《浙商》杂志在创刊20周年之际,正进行一系列改革,“我们也期待专家、企业家朋友们从多维度出谋划策,为《浙商》杂志的未来贴上新标签。”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提出,浙商研究院与《浙商》杂志有同一个浙商和同一个梦想,两者研究浙商、传承浙商、引领浙商的使命是高度一致的,“智库与媒体的合作具有天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合作或将产生巨大的力量。”他也特别谈到过去20年,“《浙商》杂志对浙商文化的萃取、传播与升华是功不可没的,从弘扬传播‘四千精神’、浙商商帮文化,到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并持续扩大加深文化影响力,这也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重要维度。”


图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


        “如果要为过去20年的中国经济找一个样本,浙江经济与浙商群体是最合适的。”浙商博物馆馆长、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杨轶清谈到,浙江有600多万浙商纵横全国,200多万浙商遍及世界,安徽首富、上海首富、江西首富、福建首富与江苏第二富都是浙江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工商联主席亦由温州人担任,“从历史、政治、经济、国际化等多视角来看,浙商群体与浙江经济都担得起这一责任。”


        在杨轶清看来,做大文章需要大时代、大舞台,而过往20年风云变幻即是大时代,浙商在大时代的大作为即是属于《浙商》的大舞台,过往20年,是《浙商》天时地利人和的20年。


图为浙商博物馆馆长、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杨轶清


        站在新20年起点上,杨轶清也提出了一个宝贵的建议,“我们要构建基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实践的管理学或经济学知识结构。”他谈到,中国经济体量在全球排名第二,但中国的管理学在学术界还没有取得与其相称的地位,他直言,而今中国经济实践已非常丰富,例如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已入选美国汽车名人堂,但美国却未必承认中国在汽车企业管理上的学术成果,“企业家创业的出发点往往是为发家致富,早期甚至只是为了解决温饱,但这一问题可能3-5年就解决了,后期的动力在哪里?又该航向何方?回答这一问题,是《浙商》的责任,也是独特优势。未来,我觉得,我们和《浙商》杂志有很大合作潜力,找到结合点,共同为构建中华商道,形成中国式的管理学,做出新的贡献。”


        浙江工商大学杂志社社长郑英龙也对未来与《浙商》杂志开展合作表示期待,他谈到,浙江工商大学主办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商业经济与管理》中有一栏目为“浙商研究”,未来,或能将《浙商》杂志在采写中遇到的浙商实际问题上升到理论问题,形成选题共享。


图为浙江工商大学杂志社社长郑英龙


        “如今,纸质期刊受到新媒体冲击很大,但任何变化背后不变的始终是——内容为王。”郑英龙说。


        浙大城市学院新闻系主任、网络与传媒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晓鹏说起,他曾在浙江日报工作,20年前,也曾在浙报大院见证《浙商》杂志的成立,“回顾《浙商》杂志20年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份专业的财经媒体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传媒环境中脱颖而出,并持续保持其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过程。”他评价《浙商》杂志自创刊至今,始终立意高远,关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躬行于之江大地,致力于记录和传播浙江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其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深度的分析,更为浙商群体的成长和壮大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图为浙大城市学院新闻系主任、网络与传媒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晓鹏


        “我们常说,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来自其内容的真实性和专业性,《浙商》杂志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李晓鹏谈到,如今的媒介环境中,信息泛滥和同质化现象严重,都说渠道为王,但渠道水管的价值,依然取决于水管里流的是饮用水还是污水,“《浙商》杂志通过大量深度报道,展示了浙江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摸索前行、不断创新的历程,这些故事不仅为更多企业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新闻传播研究中,我们不仅关心信息的传播过程,更关注信息的社会影响力。《浙商》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李晓鹏说。


        浙商把《浙商》当教材


        海亮集团原党委书记、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亚丽久未在大众视野露面,这次她专程为《浙商》杂志20周年而来。她坦言,一直以来,她都将《浙商》杂志作为企业经营的教材,“《浙商》杂志会刊登许多浙商企业家的经营理念,面对新形势,浙商之中出现了哪些积极应对的策略,也给我们提供借鉴参考。这些内容,只有在《浙商》杂志上可以看到。”


图为海亮集团原党委书记、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亚丽


        “20年,《浙商》杂志始终团结浙商企业,与我们一起成长和发展,也时常作我们与政府的桥梁。”冯亚丽也特别谈到,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大大小小的发展困难,《浙商》杂志要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度调研,帮助更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中小企业发展起来,才有浙江经济的繁荣发展。”


        浙江极客桥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克飞1992年下海经商,他设计研发的照明用无人机,曾在土耳其与甘肃地震中发光发热,“1小时、1度电,照亮8000平方米,这个无中生有的产品,我专心做了10年。”他说,在各类商务活动中,他经常强调自己的“浙商”身份,“人家总说,浙商口碑好,产品也不错。所以我也非常珍惜‘浙商’这个称号。《浙商》杂志是宣传浙商的好平台,我们作为浙商,要不断以实际行动去擦亮浙商‘金字招牌’,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图为浙江极客桥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克飞


          同一个浙商,同一个梦想


        浙江省工商联原正厅级巡视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明治见证了《浙商》杂志由婴儿到豆蔻年华再到风华正茂,“《浙商》杂志20年,为浙商鼓与呼,是浙商的精神家园、良师益友,讲述浙商故事、传递浙商声音、传颂浙商精神、见证浙商成长。”


图为浙江省工商联原正厅级巡视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明治


        郑明治说,《浙商》杂志顺着中国的经济大势、合着浙商的前进步伐而成长、发展。他至今仍记得,2005年峰会暨浙商论坛的主题是“跳出浙江 发展浙江”,2009年则是“转型升级、逆势上扬”,大会还曾请来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那时候,凯文·凯利就曾预言——将来AI将被广泛运用,屏幕会大量出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展望大势,对于浙商而言帮助是很大的,可以说是浙商的一本教科书。”


        此外,《浙商》杂志也是桥梁,是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能够很及时地研究政策、传递政策,同时引领浙商走进名企、走出国门。


        “未来,《浙商》杂志要继续做好服务、凝聚、引领工作,树立起服务浙商的观念与意识,凝聚广大浙商,引领中国民营企业力量。”郑明治说。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正厅级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占恒对《浙商》杂志创刊前的诸多细节如数家珍,他说,《浙商》的创刊得益于浙商的崛起,而浙商的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的崛起,2011年11月,中国加入WTO,这是中国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事件;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八八战略”,其中第一条就是讲改革创新;2003年下半年,省委部署研究推动浙江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课题,民营企业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4年1月,省委召开知名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2004年2月,省委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这也是“民营经济”概念首次被提出……从而开启了浙商披荆斩棘、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


图为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正厅级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占恒


        郭占恒并未展开关于《浙商》20年的故事,他谈到,回望过去的主要目的是展望未来,“从外部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发展,经济全球化遇到挫折,多极化加快形成,中美博弈进入白热化,AI技术突飞猛进,全球气候极端变化,地缘冲突加深,整个世界面临着严重的不确定性。从内部来看,发展仍然是不变的主题,但发展理念、阶段、环境、目标、方式、任务、动力、路径、格局、目的、质态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老浙商遇到了新问题,下一步怎么办?”他设问自答谈到,改革开放不会变,浙商、浙江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今后的发展也仍然要靠改革、靠开放,“浙商和《浙商》都是如此。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造浙商和浙江发展的明天。”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省科技厅原厅长、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蒋泰维对此很认可,他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自身发展与外部合作的关系,为《浙商》杂志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聚焦《浙商》杂志对省外、海外浙商的报道,他特别提出:“如今,《浙商》杂志跳出浙江、面向国际,对话联络省外、海外浙商的工作效果非常不错。下一步,甚至可以拓宽,不局限于浙商,例如苏商、粤商有好的经验,也可以彼此借鉴学习,将《浙商》与中国经济之未来发展挂钩。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浙商》杂志的学术研究内容和价值。”


图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省科技厅原厅长、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蒋泰维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金波谈到,20年新征程,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他提出,从媒体视角来说,自身的变革从未止步,“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追赶,未来,脚步还需加快。”此外,作为财经专业媒体,面对经济大势的深刻变化,《浙商》杂志必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同时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先,兼顾产业发展。


图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金波


        “我们也要进一步发挥智库作用,邀请专家学者为《浙商》杂志提供智力支撑,并将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同时,将《浙商》杂志的事业也推向新的高度。”金波说。


        浙江省社科联主席、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盛世豪在总结发言时谈到过去2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前,中国经济总量增长了10倍,到2023年已经超过美国的65%,人均GDP也增长近10倍。我们与美国的差距正不断缩小。这背后,有很多变与不变。”


图为浙江省社科联主席、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盛世豪


        “我们的奋斗目标变了,20年前,我们为全面小康努力,现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我们的发展背景变了,从20年前的工业经济到如今的数字经济;我们的发展阶段变了,从刚迈入工业化阶段到中等发达水平;我们的竞争态势变了,20年前美国有189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只有18家,不到其十分之一,2023年,中国已拥有136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占据第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了,从前我们在能源稀缺背景下走向全球化,以做大为核心,而今,我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走向全球化;在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的奋斗,越来越多年轻的卓越浙商涌现出来。”盛世豪谈到,“变”的背后,也有许多不变,“《浙商》杂志的办刊宗旨没有变,浙商创新强国、创业富民的使命价值没有变,浙商精神的核心‘四千精神’与敢于创新、勇立潮头的精神没有变。”


        “未来,希望《浙商》杂志能够进一步做好呼吁、立传、论道三项工作。‘呼吁’指进一步为民营经济、浙商发展发声,呼吁各地为浙商发展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立传’是指为浙商与浙商企业家发展的经典案例、经典管理理论,通过传记形式留存;‘论道’则是《浙商》要继续为浙商、为中国企业发展论道,进一步阐释浙商精神、记录浙商足迹、总结浙商发展规律、提出浙商转型发展的建议。”


        “十分期待《浙商》杂志能够成为本土商业管理媒体的No.1。”盛世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