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的发展脉络,总是能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走出其应有的轨迹,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商品经济为基础的民营经济推向了更高的层次。那么商品经济发展当中这些专业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提起永嘉县桥头,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一幕便自然浮现在人们的面前——嘈杂狭小的街道,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熙熙攘攘的淘金者,纷至沓来的取经人,慕名而至的领导、学者、媒体记者,以及“东方纽扣之都”、“东方的布鲁塞尔”、“中国第一大农村专业市场”等接踵而至的美誉,所有这些无不为桥头这块9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添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1978年,桥一村的叶克林、叶克春兄弟俩率先从黄岩等地贩进纽扣摆起纽扣摊进行试销,生意即异常红火,引得街邻朋友纷纷效仿,当地纽扣摊位迅速增加。于是,纽扣购销的奇迹便一个又一个地在这里发生:辽宁某百货站积压了10年的500万颗纽扣,广州百货公司批发部积压了20年的24吨纽扣,片刻之间在这里被抢购一空……
1982年12月,永嘉县工商局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武汉会议的精神,开始把个体经济纳入国家工商管理轨道,并为经营纽扣的个体户办理登记和审批手续。1983年,桥头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后更名为永嘉县个体协会桥头分会。1984年3月,永嘉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地处市场中心的桥头镇中心小学校舍和操场改建为小商品市场,同年8月正式投入试用。
1986年5月,桥头纽扣交易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始了以“小纽扣”带动“大市场”的历程。1994年,市场摊位发展到4000多个,拥有各类纽扣品种达2800多种,纽扣销售占国内销售总量的80%,市场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1996年,桥头纽扣交易大楼改建成现今的桥头纽扣城。“纽扣城”由镇政府与工商所联办,占地31亩,内设摊位711个,店面57间,其中70%为纽扣店摊,其他为拉链等服装辅料产品摊位。
1996年以后,桥头人利用自身积累的工业实力,开始了由商贸经济到工贸经济、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的转变,并于2002年赢得了“中国纽扣之都”的盛誉。
桥头人让一个毫无工业基础的地方悄然演变为“东方第一大纽扣专业市场”,是因为桥头人在市场信息和市场竞争并不充分的年代,率先抓住了已升腾为市场信号的“纽扣”,从而演绎出一个个令人称羡的历史奇迹。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桥头奇迹”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