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商研究  浙商首创 >> 详情页

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

2023-12-01


        作为我国乡村城市化杰出代表的温州苍南县龙港镇,这座不用国家投资,完全依靠民间经济力量自费建设起来的新城,1984年建镇时,这里还是一个沟壑纵横、一片荒凉的港湾和五个“灯不明、水不清、路不平”的小渔村。1981年平阳和苍南分县,新设的苍南县处于县域经济发展考虑,需要有港口物资进出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经过反复考察,最后把地点选择在当时鳌江南岸的方岩下,政策给了这里发展的重大机遇。


        中共苍南县委为了促进港区发展,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申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龙港镇。在龙港镇设立之前,为了发挥鳌江港的作用苍南县于1982年设立了龙江港区指挥部,具体负责港区工作。由于按计划经济,完全依靠国家投资搞建设的思路,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至1984年5月止,仅修泥石施工道路3条共1200多米,竣工两个饭店,还有十几个商业公司大楼和两个码头正在动工兴建。按计划经济的政府投资得思路来搞建设,显然并非易事。


        1984年3月,县委、县政府要求龙港周边的金乡、钱库、宜山三个区为加快龙港发展献计献策。时任钱库区长的陈定模提出由每个区在龙港镇建一条街,发动先富起来的农民到龙港投资落户,并回钱库区召开专业户、个体户大会,有900余“两户”报名到龙港投资落户,但因为户籍、就业、教育等相关配套政策未能落实,这900余户无法到龙港落户,陈定模觉得不能失信于民并想到龙港放手一搏,他的想法在县委召开临时常委会上获得了通过,任命陈定模为龙港镇委书记。


        龙港要建城,人、钱、物陈了关键性的问题,而当时,我国长期实行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以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从1982年起中央连续三年发了三个一号文件,规定农民离土不离乡。没有人何谈建城,这个禁区必须冲破,为了说服持不同意见的同志,陈定模在会上经常讲这样一个道理:“改革本身是违反常规的行为,是突破一个被实践证明不符合”。根据在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以及1984年6月4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写的“鼓励农民自理口粮到小城镇务工经商。凡在小城镇有固定收入和住所,允许自理户口到所在地落户,作非农业人口统计”,有了这些依据,在县委的支持下终于冲破了第一道禁区。人口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钱的问题。当时国家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百废待兴,根本不可能给龙港投资。龙港唯一的财富是土地。一个很有参照性的做法是1936年,上海市永安公司要从洋人手里买南京东路一块土地,每亩达130余万大洋。于是,龙港镇对现有的政策进行变通,把土地出让改为增收公共设施费,提出“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阐述的级差地租理论,把龙港镇建成区所要投资的总额,按不同的地段向投资落户者增收设施费。三年后的1987年,龙港镇,占地4.26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并开办了330个集体和个体企业。镇里有1000多万元户,1986年的总集资是2.9亿元。龙港镇繁忙的渡口,每天来往行人14000人。经过多年的发展,龙港现已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城市文明气息的滨江之城。近几年来,龙港坚持实施“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发展战略,不断壮大镇域经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龙港镇已是拥有“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四张名片,另外作为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乡镇之一,龙港下一步将努力打造成为宜商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龙港镇的建成与繁荣得益于改革开放,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地方政府解放思想、活学活用马克思等政治经济理论发展生产力的结果。他们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有所作为,敢为人先,他们对中央政策往往具有极强的关注度,能够从中窥出端倪找出有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切要素。所有的伟大总是由在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构成,我们也不难看出改革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