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长远的眼光,而这正是衡量新生事物是否值得大干一场的最根本的依据,不能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何谈改革,社会如何能发展,即使犯错那也是经验。
台州黄岩县是一个多山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初交通闭塞。如果要去上海、杭州,大部分人都要坐汽车。从黄岩到杭州翻山越岭,单程需7、8个小时;若到上海,从海门乘船得20多个小时,而且船的班次很少。交通不便给政府、企业以及群众都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交通迫在眉睫。当时造铁路没有条件,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比坐汽车快呢?只有飞机能办得到,于是想到办机场。
“斗胆办起这个全国第一家县级民航站,是被逼出来的。”一次招商引资的失败,让县长王德虎等人痛下决心,不管有多少困难,咬咬牙,也要建一个民航站。1986年的黄岩,对外贸易在全省县级城市里已是名列前茅,还有,黄岩的橘子,在全国很有名。有一次,黄岩一家企业在上海与外商洽谈一笔业务,金额很大,准备带外商来黄岩实地考察后拍板成交。谁知外商被颠簸的山路吓坏了,车子开到临海后,听说还要翻三四座山,说什么也不走了,这笔外贸业务就这样泡汤了。“交通这个瓶颈不突破,谈什么对外开放,谈什么发展经济。”王德虎说,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和县里的一些领导商量后,决定争取部队支持,利用当时路桥海军机场的跑道和必要的公共设施,建立一个民航站。
万事开头难,想法真要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一个小地方,没有资金,没有专业人员,没有经验……创办民航站很冒险,还是放弃算了。”当时,在县长办公会议上,县领导班子意见不统一,不少同志反对建民航站。开办费起码得花40万元,还不包括售票处和车辆等开支。航线开通后,一年还要亏损20多万元,而且“因陋就简”上马的民航站,安全怎么保证,出了事故谁来负责?王德虎说,当时来自各方的压力很大,但是县里很多企业和老百姓对这事倒是很支持。在一次会议上,轴承厂、翻簧厂、绣衣厂等企业的负责人纷纷表示,只要民航站能够建起来,他们有钱的会出钱,有人的会出人。
“我们不能算一年亏损了几十万元的小账,更要算算开通航线以后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大账。”王德虎等人下定决心创建民航站。当年,在没有让县财政拿一分钱的情况下,不少企业你五万他八万的,很快筹集了40多万元的创办费。
1987年5月份,黄岩县决定正式开始筹建民航站,并向台州市政府和民航局申请汇报,得到了台州市领导和省民航局的支持,相关领导希望年内能够起飞,而且一些专业人员,承诺可以由省里帮助培训,时间马上到了6月底,离年底通航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这时,航站人员、设备、资金全部没有到位,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招募人马,募集资金,准备相关设备,实现年内通航,确实压力很大,虽然如此,那个时候人人讲奉献,大家都不计报酬,一心为工作,苦一点,累一些,也不抱怨。正是因为民航全体职工的奉献精神和集体团结的战斗力,让创业初期的困难得到不断化解,最终建成投入使用,使台州的民航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发展。
同年10月,机场落成并投入使用,并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全国第一家县级单位创办的地方民航站——黄岩民航站成立,为军民合用机场,也是全国第一家县级民航站。
2001年1月,黄岩民航站划由台州市政府直接管理。
2008年10月,黄岩民航站更名为台州民航站。
2008年11月10日,中国民航局批准黄岩路桥机场更名为台州路桥机场。
民航站建立之初,可谓白手起家,缺资金、缺人手、缺设备……在什么都缺的情况下,第一批老民航人坚持了下来。实践证明,当时兴办民航站的决策完全正确,用王德虎的话说,“没有敢闯敢冒、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改革开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