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商研究  浙商首创 >> 详情页

全国第一个农民包机公司——天龙包机公司

2023-12-01


   改革开放30年历程中,有一个词是独独用来形容温州人的。这个词,就是“胆大包天”。抬头仰望浩瀚星空,回顾当年均瑶包机的壮举,这段历史,仿若耸立时代云端的奇妙符号,延续着温州人书写创业创新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1966年,王均瑶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大渔镇,15岁的他就辍学跟着师傅跑业务卖“不干胶”。1983年,年仅17岁的王均瑶成为苍南星光工艺厂的一名购销员,随着温州10万购销员走遍千山万水,寻找着挣钱的机会。到1990年,24岁的王均瑶已经成为一个“年轻的老资格购销员”,他在湖南长沙的业务做得名声渐起。


        1991年的春节前夕,王均瑶和一帮温州老乡在湖南包“大巴”回家过年。翻山越岭1200公里的长途颠簸中,王均瑶随口说了句:“汽车太慢了!”一位老乡则调侃道:“飞机快,你坐飞机飞回去好了”。说者无意,听着有心,正是这一句调侃使王均瑶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也缔造出了中国民航史上的一段佳话。


        当时中国的民航虽然已经向全国人民开放,但飞机也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坐的,买机票仍需要县团级以上的证明。1990年7月12日,温州机场正式通航,随着业务的拓展,其客流量不断攀升,但温州至长沙的航班因为经济效益的顾忌迟迟没有开通。善于思考且目光敏锐的王均瑶不禁想到:“要是能有温州直达长沙的航班该多好!”,“既然土地可以承包,汽车可以承包,为什么飞机不能承包?”在王均瑶看来,“长沙有那么多温州人在做生意,温州人最讲实际,飞机节省时间,肯定有人坐。我就承包30多座的飞机,一个礼拜两个航班,总共加起来70多座,不可能没有客源,何况温州旁边还有丽水、台州等地。”


        90年代初,在那个坐飞机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个奢侈的梦想的时候,王均瑶这个“胆大包天”的想法已经提出,立即就遭到了亲戚朋友的质疑和反对。王均瑶没有因为家人的反对和亲戚朋友的质疑而退缩,他向湖南省民航局正式提出包机申请,并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执着打动了民航部门,从提出申请包机的那天开始,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王均瑶频繁地往返穿梭于长沙、温州两地,公章盖了100多个,批文起来有几十公分厚。终于,他用自己超人的胆识、诚恳和毅力,拿到了民航局和空军的批准文件,在犹如铁桶般森严的中国民航格局中撬开了一道缝隙。 


        1992年,王均瑶请人画了个商标——龙头,正式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短短数年,均瑶包机公司从包租40座的小型客机到包租200座的波音客机,业务从北京直到香港,航线50多个城市,每周400多个航班。


        在民营经济还不太被认可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出身草根的人能够介入国家完全垄断的民航业,不能不说是一项壮举。


  当时的美国《纽约时报》这样评价:“王(均瑶)超人的胆识、魄力和中国其他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可能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王均瑶走过的路与“突破”两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胆大包天的出格举动,犹如突破了禁区,成为那个时代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