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了建造金温铁路的构想。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半个多世纪来,铁路建设工程几上几下,好梦难圆。
1989年4月,修建金温铁路再一次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出席省人大七届二次会议的温州市100多名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关于尽快建设金温铁路》的议案。但当时决心虽大,问题仍在于造路无钱。等国家拿钱,还要等多久?
温州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在著名温籍学者南怀瑾先生和省、市政府各方的努力下,金温铁路终于突破了这个“禁区”,第一次引进港资建设国家基础设施项目。1992年1月,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地方铁路公司在香港正式签订《合资兴建金温铁路合同》,为金温铁路建设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同年11月19日,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并且金温铁路年内可望动工,这使六百多万温州人民夙愿将成为现实。
金温铁路建设过程中,温州人克服种种困难,无论是崇山峻岭还是河网地带,在艰苦奋斗的温州人面前显的微不足道,终于在1998年6月11日经过五年的时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按照常规,一条新铁路建成后需要先开通货运2至3年后始开客运。而温州人又一次破旧立新,金温铁路先上客运。在金温铁路沿线大部分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丰富,商品经济活跃。尤其在温州,每年有100多万人在外经商办企业,同时又有130万外地务工者涌向温州,旅客进出频繁,流动量很大。据分析,每天金温沿线旅客在2万人次以上,铁路开通后可吸纳50%的客流。在经过周密的市场论证后,金温铁路经营者作出了决策,先客后货。
实践证明,这种大胆的尝试结出了累累硕果。金温铁路自1998年6月11日全线投入运营后,载客率都在95%以上。在开通不到4个月时间内,开通列车10对,日客流量近万人次。而宁波铁路开通44年来仅开通了9对列车,温州火车站一跃成为全省第二大火车站。金温铁路如今是全国铁路系统关注的焦点,国家铁路各分局纷纷争开温州线。温州还成为我国第一座拥有始发直达首都北京列车的地市级城市,金温铁路的发展令业内人士惊叹。这是因为灵活的新机制为它注入勃勃生机。
金温铁路耗资近30亿元,它是一条“自贷资金,自我还贷,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地方铁路,还贷任务非常艰巨。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变压力为其改革的动力,形成一套有别于国家铁路的全新管理机制:采取“档案代理制,培训社会化”的人事管理制度;所有员工实行聘用合同制,保持每年5%淘汰率的用人制度;根据不同的用工需求,采取劳务输入,借用、聘用、计时工等多样化的用工形式,并在铁路系统率先面向全国招聘火车站站长,彻底打破了“铁饭碗”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使金温铁路精简高效。这个拥有250多公里长的路线,运作30亿元资金的企业,总部只有19人;在金温铁路沿线,每公里的平均人员控制在6人以下,仅为国铁的1/6。
金温铁路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浙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的空白,而且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画出一条崭新的轨迹,开创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经营铁路的新思路。
同时,金温铁路的开通圆了温州人的世纪之梦,这是一条载着温州人奔向新世纪的“希望之路”。